2025内地高校暑期學院
內地及大中華發展處於2025年7月20日至8月9日,舉辦內地高校暑期學院,今年學院迎來668位同學參加,共開設26門課程,涵蓋通識教育、工程、社會科學、理學和文學等多個領域。學員們除上課外,還分組參訪中大及香港各地,認識不同文化,開拓視野,並促進交流結下珍貴友誼。
香港中文大學自2020年起首次舉辦粵港澳高校聯盟夏日學院,2022年更名「香港中文大學–內地高校暑期學院」,招生範圍擴大至內地和澳門的所有伙伴院校,有更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加入。
中科大少年班在中大交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少年班學院由盧征天院長率領,共48位師生於7月23日至25日來訪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訪問期間了解中大最新發展,參與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講座,並與中大教授座談,就科研發展及個人成長等議題交流互動。
2025年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
2025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於6月30日至8月15日舉行。今年共有來自內地及台灣38所院校的102位同學參加,他們在中大64位優秀導師的指導下,於29個學系和研究單位展開為期七個星期的研究實習。
計劃的開幕典禮於7月2日舉行,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在典禮上致辭,祝願參加計劃的同學在研究實習中取得豐碩成果,並在中大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回憶,同時為未來的工作和研究做好充分準備。研究院副院長(學術)司徒卓俊教授則與同學們分享了中大研究院的概況,鼓勵參加者積極探索學術的無限可能。
參加計劃的同學除了在校園內進行研究實習,還參與了多元化的文化體驗活動,如參觀政府部門,及遊覽不同地區,以多角度深入了解香港。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大與內地、澳門及台灣院校之間的研究合作,並協助培養科研人才,內地及大中華發展處自2008年以來,舉辦中大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至今已為超過1300名內地及澳台學生提供來港研究實習的機會,促進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走進文化與科技的現場 - 中大學生暑期交流活動回顧
本處今年夏季繼續與多所內地及台灣高校合辦學生短期交流活動,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學生提供體驗學習機會。活動類型包括文化體驗、學術競賽、服務學習、專題考察等。以下是部份學生的分享節錄:
「活動種類非常多元,除了參觀博物館和科技公司外,還包括一些新奇且貼近當地社會生活的體驗,例如參訪小學、旁聽音樂課、參觀消防救援站等。這些地方在一般旅遊行程中難以接觸,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與生活。」
「印象最深刻的是川劇臉譜的繪製體驗以及武隆天生三橋的探訪,不僅增廣了知識,也讓我實地感受到巴渝文化的魅力。透過技藝的學習,我更能理解文化背後的生命力。」
「我們非常幸運能參觀華為研究所。華為的工作人員為我們進行了詳盡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其在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及全球佈局。對我們這些本科生與研究生而言,這次參訪不僅拓展了視野,也讓我們對未來在華為實習或工作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新學年本處即將舉辦更多體驗學習活動。有興趣到訪內地及台灣參與學生短期交流活動的同學歡迎瀏覽以下網頁:
https://www.cneo.cuhk.edu.hk/student-interflow/zh-tw/activities
中大學生赴黔體驗傳統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城鄉復育及可持續地方營造研究中心(SPUR)與貴州大學日前合辦為期八天的「中大學生赴黔文化空間串寨行」交流活動。活動不僅促進香港與貴州學生的文化交流,也為兩地在城鄉共融與文化保護領域的合作奠定基礎。中大一直致力於提供實踐導向的學習機會,幫助學生適應全球化的互聯互通世界,並強化他們對當地文化、歷史和生態的尊重。
在八天的行程中,中大與貴州大學師生深入貴陽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安順市等地的傳統村落,探索布依族和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屯堡文化和扎染蠟染等,開展了一場深刻且獨特的村寨文化探索之旅,促進了他們對於非遺技藝和生態智慧的深度體驗。師生們亦參觀了包括花溪鎮山村布依寨、青岩古鎮、安順市雲山屯、肇興侗寨等多個文化空間。
活動期間,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們在實地考察和工作坊中交流經驗、討論問題,探索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多樣途徑。這樣的經歷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跨區域視野,也培養了他們對未來城市與鄉村振興、文化保護等重要議題的深入思考與創新解決方案。兩地師生期待未來能夠繼續加強合作,在學術交流、文化保護和鄉村振興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中大城鄉復育及可持續地方營造研究中心隸屬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並由社會科學院協助建立,旨在透過各研究學科之間的協同作用,加強大學在城鄉共生和可持續場所營造方面的研究能力。在中大建築學院及SPUR的帶領下,交流活動著重文化多樣性和跨文化交流,促使來自建築學、城市規劃、文化管理、工商管理、中醫等不同領域的學生,互相啟發、協作探索,共同探討如何將民族文化和現代技術有效結合,從而推動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